与成功者对话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中波603千赫〈前沿话题〉专题节目 
播出时间:2000年5月8日

今天有三项的内容∶ 
1、通过发明五笔字型对成功的理解。 
2、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分子成功三原则。 
3、简介“数字王码”输入法。


主持人:听众朋友,周末愉快。欢迎您收听〈前沿话题〉每周六特别节目《与成功者对话》。我是您的朋友马维。听众朋友,今天同您见面的这位成功人士,可能是我们这个节目播出以来,您最熟悉的一位,他就是“五笔字型”的发明人王永民。年龄稍长一些的朋友都会知道在20年前,属于象形文字的汉字如何输入电脑,这成为一个世界难题。甚至当时有人就据此认为,应该改汉字为拼音文字。但是,值得庆幸的是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太久,因为不久以后王永民就发明“五笔字型”。而且说起来,迄今为止,“五笔字型”仍然是最快的、应用最广的一种汉字输入法。“五笔字型”的发明,不仅仅找到了方块汉字和电脑技术的最佳结合点,更重要的是,它使我们的汉字文明在电脑时代进一步得到传承和弘扬。那么,听众朋友,拥有这样殊荣的王永民在推出“五笔字型”以后这么多年以来,他没有止步不前。经过两年多的潜心研究,王永民将再一次令世人刮目相看,将推出网络时代的“五笔数码”汉字输入技术。听众朋友,在今天《与成功者对话》中,您将收听到的内容就包括这样三部分∶ 
其一、王永民教授通过发明“五笔字型”对“成功”的理解; 
其二、王永民教授总结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分子“成功三原则”; 
其三、简介“数字王码”。 
好,听众朋友,在下面的时间里就欢迎您来收听。

主持人:现身说法,重温成功之路。触景生情,道出成功秘诀。这里是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中波603千赫〈前沿话题〉,每周六特别节目《与成功者对话》,欢迎大家继续收听。

王永民教授:我想首先要界定一下“成功”。既然今天这个题目叫《与成功者对话》,前提便是把我纳入到“成功者”的行列里来了。 
其实,“成功”是相对的。今天我是成功者,明天或者明年,我可能就是失败者。成功和失败,是一个发展过程,它没有定论,不是一张照片,不能定格。 
  研究发明五笔字型的过程有五年之久。昨天我还跟王码公司的职员说∶“一项科研活动,不管它持续一年、两年、三年、五年或是更久,除了成功的最后一天外,每一天面临的都是失败。”这是我的亲身体验。 
  五笔字型的发明过程,是把180多个键位不断压缩减少的过程。怎么压缩?当时没有电脑,没有机助软件,当然是抄卡片,摆卡片,手工压缩。我们不妨让时光倒流,倒流到1978年。我优选出180多个组字部件:金、木、水、火、土、艹、日、月等,一个部件一个键,180个键摆在面前,半张报纸那么大。用这种键盘上的部件直接组字,应该说在当时还是比较先进的设计。 
  比如,香港中文大学的乐秀章教授,就发明了一个256个键的汉字输入键盘,曾经被英国的蒙纳汉字照排系统正式采用,在国内外引起轰动。1980年他在武汉举办了一次规模很大,且有国外人士参加的展示会。我见到他的键盘上有256个部件键。这是一种原始的组字方法。这种方法提供了“一块块组成汉字”的实用化设计。但是这个键盘太大,打起来不可能顺手,根本谈不上效率。就在这个时候(1980年),在全世界都认为“汉字输入非要用大键盘”不可的时候,我在南阳已经研究出了一种用36个键即可输入汉字的方法,这个“36键五笔字型方案”,比乐秀章的256键方案的键数要少得多。但是没钱,我们当时穷得铛铛响,没有经费来实现这个方案。 
  穷,真是一所大学。1987年3月6号,我因为穷,只能住在北京府右街135号――中央统战部的地下室里边。在那里,我整整工作了两年;在那里,我跑遍了国家机关100多个部委级单位,到处做报告,到处办学习班。为了推广“五笔字型”,中午常常吃不上饭。当然啦,发明五笔字型的过程,就更艰苦。主要是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要用手工劳动,把200来个组字部件,先组合,再分配到25个键上来。大家都知道,1区1位G键上的字根助记词“王旁青头兼五一”,这是说“王、青”字头,“五”和“一”这几个字根可以放到同一个键上,这是从哪来的?为什么它们几个可以归并在一个键上?这是从180个键位一步步压缩过来的。一个键位上安放七八个字根,它们能不能合得来,会不会“窝里斗”,愿不愿意作为“一家人”在组字、组词的时候一致对外,使得在减少键位的同时重码又不会大量增加。这是汉字编码小键盘形码设计中最困难的问题。这是用字根组字的时候,一个“相容性”的问题。我们必须先考查各个字根的组字能力,从“信息爆炸”般的各种组合可能性中,找到最佳的组字匹配规律。找到了这个规律,就可以知道在200来个字根之中,谁和谁能“合得来”,谁跟谁“合不来”。抄了12多万张卡片,撂起来有12米高,其工作量可想而知。编了几亿个码,排列组合了几百万次,倒腾了整整五年。沙里淘金,铁棒磨成了绣花针。终于建立了一整套五笔字型的科学理论,提出了“形码设计三原理”和“汉字字根周期表”。在此基础上,终于完成了只用25个字母键,便可高效率地向电脑输入汉字单字和词汇的科学方法,这就是五笔字型。 
  五笔字型在世界上首次突破了汉字输入速度超过每分钟100字大关。1984年,被新华社誉为“其意义不亚于活字印刷术的重大发明“,在世界上引起轰动,遂将联合国中文处使用的台湾的仓颉编码取而代之。联合国从1986年起正式全面采用五笔字型……(长时间热烈掌声)。 
各位朋友,在座的不乏白发苍苍的学者教授,你们受的苦、经历的挫折、积累的经验和取得的成绩可能比我多。我仅仅是说,不要说大的事业,即使在汉字输入技术这个很狭小的领域里,要想成功,也同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万码奔腾”了20年,为何独你“王码”领先?大概不是因为发明人姓“王”吧(笑声)? 
  其实,成功的前提,就是先失败,就是不怕失败。昨天我还跟我儿子说∶ “什么叫做成功呢,成功就是天天失败。失败够了,有了经验,有了教训,找到了规律,知道前人是怎么干的,知道外国人是如何做的,把一件事情的里里外外和前因后果,都弄到滚瓜烂熟的程度,以致于到最后,问题和困难就仅仅剩下一张“薄纸”的时候,量变就会突然地发生质变。别人已经精疲力竭了,而你傻乎乎地一个劲还要往前拱,你还有勇气冲破事先你并不知道的那张很薄的纸,那你就成功了。”(热烈掌声) 
  这是我发明五笔字型的切身体会。聪明从哪里来?从勤奋中来!知识从哪里来?从刻苦的学习和反复的实践中来!成功从哪里来?从失败中来(掌声)! 
  聪明人除了下功夫、不怕失败之外,有一个特点就是从不耍小聪明,不知道省事,看起来很傻;不聪明的人常常肤浅外加浮燥,有点失败就调头转向,处处偷懒耍小聪明,这才是真傻。发明创造的题目到处都有,世界上各个领域到处都有不完美的事物,到处都有等待突破的难关,就看你是不是有心人 。 
  我这里有一个生动的例子。大家都知道,这个“五笔字型”汉字输入法,既可以输入简体汉字,也可以输入繁体汉字,这是我们98王码解决的一个大难题。要实现简体、繁体输入,举手之劳随便切换。比如,我们打“红色”的“红”的绞丝旁,下面“一提”的这种绞丝旁,加一个“工”,是简体“红”;下面有三个点的绞丝旁,加个“工”的“紅”,就是繁体。但是在我们设计键位时,不可能把简体和繁体这两种绞丝旁分别放到不同的键位上。 
  我们一共就只用25个键,言字旁、马字旁、鱼字旁等,各有两个,哪儿有那么多键可用啊!另外,即使有那么多个键,简体繁体放在一个键上也毕故巧喜撸蛭眉呛糜谩1热纾愀劾中阏陆淌诘?56个键输入方案,同样也是把绞丝旁的简体和繁体放在一个键上的。于是问题来了,当你用这个键盘输入汉字的时候,按一个键,两个绞丝旁就一同起作用,就必然是简体的“红”、繁体的“紅”一同出来。仅仅是因为简体,繁体偏旁放在同一键位上,输入编码中就会增加2000多个重码字。总要挑选,这必然要影响输入速度。这是设计输入法的人必须考虑的。 
  那么,有什么办法把简体的“红”和繁体的“紅”的输入码区分开来,而且又不必把“简体绞丝旁”和“繁体绞丝旁”放在两个键上呢?这个难题使整个汉字输入学术界的不少专家苦恼了许多年。我在美国的两年期间,也常常为这件事苦思瞑想。 
  技术上的每一点进步,即便不说是发明人穷其毕生的精力,也是一些研究者长期苦恼的结果。1996年冬天的一天,我走在纽约Flushing Kassina大街上,边走边考虑这个难题。也许是肚子饿了,眼前一亮,前方出现了一个“麦当劳”的牌子。突然间,一个灵感闪现出来了。大家看一看吧,这个麦当劳的牌子Mcdonald's,字母“M”是很大的,字母“C”很小,同一个单词里面,既有大写又有小写。这一下子点燃了一个什么呢?大家不妨恭维一下嘛!便是我那“智慧的火花”(笑声)! 
  很好嘛!有大写,有小写,同一个键可以打出来不同的字母!不是刚好可以“洋为中用”吗?我这个“五笔字型”的键盘上,也有大写和小写之分,只用将键盘上的“Caps lock”键一按,大写字母出来了;再按一下,小写字母出来了。很好嘛,真是天助我也!问题就这样解决了,难关就这样突破了。
  举例来说,简体和繁体的绞丝旁,都可以放到同一个X键上来。我现在一按xa,在小写状态,xa出来的是简体“红”字;再一按,当它是大写状态的时候,XA出来的汉字就是繁体汉字(长时间鼓掌)。好聪明啊(笑声)! 
  从这天起,有史以来第一次,王永民把简体汉字定义为汉字的“小写”,用小写字母输入;把繁体汉字定义为汉字的“大写”,用大写字母输入。有些简体繁体写法相同的字,如∶中国的“中”,我们的“我”,大小写都一样。英文字母的C、O、P不也是大小写相同吗?真是妙极了(掌声)!我为此申请了一项专利。举手之劳,就是一项发明!在香港、新加坡一宣布,居然令有些专家学者捶胸顿足,十分懊悔――这么简单且意义重大的发明,为什么自己没有想起来呢?这项发明简直就是一句话,一张“最薄的纸”啊!就这么简单,这个苦恼了汉字输入学术界很长时间的事,事后看来,真就像一张最薄的纸,几乎透明,可就是没人在我之前把它捅破。 
  其实,科学史上,一张“最薄的纸”专门留待一个科学巨人去捅破,而千百个“路经此地”的人都对它视而不见的例子太多了。比如伽利略发现比萨斜塔上自由落体速度相同的伟大试验,以及液体中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排开的液体等重等。 
  应该说我很幸运,我有幸走到了这样一张“最薄的纸”跟前,再努把力,把它捅破了(掌声)。 
  其实,根本的原因,还是我下了比同行们都多的功夫。我常年思考,连走路的时候也不停地构想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我说,认准一个目标,不怕艰苦,花费心血,搞一项发明,只有靠日积月累的钻研,不懈的努力,不怕失败。失败够了,你就成功了(长时间鼓掌)。

  主持人:好,听众朋友,欢迎您继续收听《与成功者对话》。我是马维。刚才王永民教授跟我们大家谈到了他发明“五笔字型”过程中所付出的种种艰辛。其实,他所谈到的这一点,正是很多成功人士的共同体会。那就是,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我们如果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就一定要花费大量的心血,要付出百折不回的努力。而且,最关键的一点,是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要能够坚持到最后一刻。 
另外,王永民先生通过介绍他这么多年来的奋斗过程,总结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知识分子成功三原则”。据他讲,如果你想成功,就有必要参照这三个原则。那么,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呢?您不妨听听看。

  王永民教授: 除了“五笔字型”之外,20多年来,我还发明了“领导心理学三定律”(笑声)。我总结的这三项“定律”,也许对我国当代知识分子来说,有些参考价值。即便说不是必须,至少也算是可供参考的“成功准则”。 
  中国的知识分子中,夸夸其谈,专业“务虚”者,天上知道一半、地上全知道者,以及一天到晚坐而论道者,确实比较多。我们这个民族,今天比较闲,没那么紧张,泱泱大国嘛,四平八稳,急什么?所以,即使按人口比例计算,我们的“清谈家”也会比美国多十倍不止。而扎扎实实能把事情做好的人却比较少。比如,能把钉书机做好的人不多,能把钢笔尖做好的也不多!你信不信?许多人看不起这些小玩艺,可就是做不来,做不好,做不精,使得连在这些小事情上,也是“洋货远比国货强”。我们的聪明智慧跑哪里去了呢?而且,我国的知识分子们,怨天尤人的人,“生不逢时”的人也特别地多。我觉得如果你是这种人,那么你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成功的可能性大不到哪儿去,甚至没有可能!这是我的真实体验。 
  什么叫“第一定律”呢?这就是你作为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作为一个有报负的、想对人类的科学文化事业做出一点贡献的有志者,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奋斗,那你就首先应当有一种能力和品质。这就是要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用生动活泼的比喻 ,把你的理想,把你的方案,把你的设计,把你个人事业与人民利益的关系及美好前景,把你科研课题的计划和目标,讲给你的领导听,让他明白,让他懂。
  你一定要主动亲自去讲。领导们、官员们一般都日理万机,他们没有时间去顾及你、我等“小人”。在一个单位里,你无非是50分之一、100分之一嘛。只有你主动地向他报告,才能引起他的注意甚至重视。你每天在屋子里生闷气,抱怨领导不关心你,只关心别人,别人也不关心你,你生不逢时,你怀才不遇,没人理解你,你的聪明才智没处施展…… 
  想一想,谁会知道你呢?你一无基础,二无靠山,父亲连个“生产队长”都没干过(笑声)。你一不显山,二不露水,简直就是“一棵无名的小草”。 
  其实,小草也不要自甘柔弱,只要你使劲从石头缝里挣扎出来,伸出两片绿叶,开上一朵红花,就像我1967年“文革”中,在一首《蝶恋花》词中写的那样,“只待阳春三月暮,人间应有花开处。”你便会引人注意,至少引人注意的机率比别人高。这时,便会有领导发现你,重视你,支持你!你这棵从石头缝里钻出来的小草,主动“钻”的能力非常重要。有了这个“钻”劲,你便天天有事干,天天有劲头,既能够心平气和,也不会天天发牢骚。 
  这个“第一定律”如何“实施”呢?具体来说,就是你要写报告,你要作研究,作方案,作计划。作好了,拿给你的领导看。 
过些日子如果石沉大海,没有消息,就可能是他弄丢了,扔到垃圾箱里了(笑声)。这时候,你可千万不要发牢骚,千万小心!一发就完戏,不信你试试(笑声)! 
  你要赶紧再弄一份,并且要说:“局长,这里是一份改进方案,上次那一份没写好,很抱歉,请以这一份为准!”(全场大笑)。朋友们,你别笑,这叫什么?这叫悟性,不然你就成不了事情(鼓掌)。 
  常言说,“事不过三”嘛,一般情况下,要不了三次,他便会被你感动,甚至表示支持(笑声)。
  你取得了他的支持,你就迈开了成功的第一步。因为在我们这个体制下,实际上是权力决定一切,也就是“领导决定一切”。当然了,你也没有必要为了得到支持去送两条烟,外加两瓶XO,因为这是公事,没这个必要!弄不好他反而认为你用心不良(笑声)!只有当你办私事时,才需要让他“腐败”一下(笑声)。我虽是农民出身,却是既不抽烟,也不喝酒,要给别人递上一根烟,真有点不好意思。我觉得那样做会有损我这个做学问人的身份和面子。 
  然而,一般来说,你要坚信,好的领导总会有的。尽管,我们有少数领导不但腐败,而且不学无术,其“资本”无非是他的顶头上司给他脑门上贴了一个处长、主任、司长之类的“标签”。粘了“标签”,可不等于有了本事。所以,这些人一旦下了岗,丢了权,顿时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了(笑声)!
  所以,对这些官员你不要怕。因为好干部总是多数。这些好干部,确实称得上德才兼备,他在领导岗位上,总是想把事情做好。你若能干出成绩,把事情做好,让他满意,等于他领导有方,有成绩,他何乐而不为呢?也许因为你干出了“大名堂”来,能使他名声大震,会很快升迁呢(全场笑声)! 
  当然啦,你向上报告的时候,不要说得太高深∶什么“三重积分”、“画法几何”、“复变函数”、“麦克斯韦尔方程”、“相对论”等等,说太多、太深了不行,他不是学这个专业的,他不懂(笑声)。许多官员都是文科出身,你说了一大堆理工科学名词,实在叫他为难。当然,应该说,他也不需要懂。一般来说,他拥有权力,负责一个部门,他一定得有一些懂行的部下。即使没有,他也会另找专家审议。只要你出以公心,心平气和地、浅显地、生动地、形象地,把你的方案、计划、目的和意义,说给领导听,领导一般都会支持你的。 
  一旦领导表示支持,他就会给你提供条件,拨点经费。你不就可以“开张”了吗?这就是“知识分子领导心理学第一定律”。 
这条可供中国知识分子参考,有助于获得成功的原则,叫做“第一定律”,这种提法可能不太准确,原因是似乎还没有人像我这么“口出狂言”自命“定律”。我这个人历来心直口快,表达深刻,也许不自量力吧,反正有点说惯了,不当之处大家可以批评,可以讨论嘛(掌声)。 
接下来该说“第二定律”了。 
  领导一旦支持你,关心你,从那天开始,你千万不要再给他找麻烦了,这就是“第二定律”的核心内容。 
这一点非常重要。你如果今天找他作汇报,明天找他要条件,说这事如何如何困难,这事如何如何缺了什么干不了,这可不行!这样做,你可就等于给领导找麻烦了。 
  因为他一旦批个文件,签个字支持你,其余的事都应该是你的了。你必须有这样一种本事∶在不给领导找麻烦、让他很清静省心,不影响其它工作的情况下,通过你自己默默无闻、埋头苦干、不懈努力、锲而不舍,甚至生舍忘死地奋斗,把事情做成做好做漂亮,然后再拿给他看。他一定会非常高兴,一定会更加喜欢你、信任你,一定会再次支持你,提拔你,重用你。 
  这里不妨说一个真实的故事。我儿子在北京四中念书,初三那年夏天,他对我说∶“爸爸,我想去泰山。”十四五岁的孩子,想一个人去泰山闯一闯,很好嘛!很难得嘛!我立刻同意了。不料,他第一句就问∶“爸爸,火车票怎么买?”他这么一问,可就麻烦了,“领导心理学第二定律”他没学过(笑声)。 
  然后,我就开始教导他,教他“第二定律”。我说∶“孩子,这是500元钱,从现在这一分钟开始,关于‵上泰山′这件事,你不要跟我提任何问题,不要叫我给你办任何一件事,一切都得你自力更生去想,自己动手去办。用五到七天时间,只要穿个小裤衩回家来就行。钱丢了,衣服烂了,都没关系,只要能回家来,就不算是有困难,就算是英雄汉。另外,你每天要写一篇日记。” 
  结果,王照璐第六天一个人从泰山回来了,凯旋了,一身臭汗,蓬头垢面,狼狈相不便描述,还交了几篇日记给我看。我说,“上泰山有何感想?”他说,“我们爬上那么高的山已经够累的了,居然还有老百姓挑着沉甸甸的担子上山……。” 
  看来,这次有关“第二定律”的科学试验成功了(全场掌声)。 
  我更加喜欢我的儿子了。我会大力支持他做更大的事。 
  我要强调一下,这个“第二定律”说的是:你不要整天给领导找麻烦,问这样行不行?那样行不行?这件事该去找谁?那件事该从哪入手?否则,你就麻烦了!他肯定对你印象不好。他嘴上不说,心里一定会想:“啥都来找我,我还要你干什么?到底是你给我打工,还是我给你当秘书”(笑声)? 
  我们王码公司里面,我要是说:“张三呀,请你到西单中央统战部地下室招待所去订个房间”。谁要是反过来问我,“王老师,统战部怎么走?那里的电话是多少?”那你可就完了!你至少在我王永民的心目中要大为贬值。在我看来,你很可能就是那种“饭端到面前才会吃”的家伙,你在公司里只有依赖性,没有创造性,你不会有希望,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工资不会高,地位不会升,时间长了不改进,你还得走人! 
我在美国呆了几年,在东南亚跑了几年,一下飞机到首都机场,就感到有种外国没有的“味儿”扑面而来。这就是许多人不想事,不做事,不管事,四平八稳,漫不经心,干什么不操什么心。不为别人着想也罢,也不为自己着想,没有紧迫感,没有危机感!只要不发生七、八级地震,“八国联军”再来一趟也无所谓。只要有点儿粗茶淡饭,有点小钱川流不息就得,非常容易满足。这实在很麻烦。 
  在这种“文化”下,什么“定律”都不会有用。所以,执行“第二定律”的关键还在于:对领导交办的事、对手上的工作,要积极,要主动,要学会独立地完成一项任务;要争取把工作做得比领导期望的还要好,比你的对手们妒嫉的更出色。你如果能这样,你一定会继续得到支持,会不断做出贡献,还有较别人更多的机会被领导看中而破格提拔。这就是“第二定律”的“真经”。内部使用,不得外传(长时间热烈掌声)。 
现在该讲“第三定律”了。 
  这个定律尤为重要。不注意应用的话,你的前两个定律都等于“白忙乎”。违反“第三定律”的现象是:领导一旦信任你,支持你,你也的确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事情办好了,甚至比领导想象的还要好了之后,相当一些中国的知识分子,就该出毛病了,就该走向反面了。 
因为我也在“中国知识分子”这个圈子里,我既了解这个环境,又熟悉这其中人际关系的“套路”。一般来说,读书人一遇到复杂的人际关系,要么束手无策,要么怨天尤人。出了大力,干了大事,最后不但不落好,反而弄得四面楚歌,处处有矛盾,人人有意见。越是“功成名就”,越是声名狼籍,却百思不得其解,死活也弄不明白“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最后,垂头丧气,悔不该那么卖力气干那件烂事,上那个“当”,直弄得“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你没掌握好这个“第三定律”,也许是因为没听过我们的课(笑声)。 
  什么意思呢?“第三定律”说,如果你按照“第二定律”把事情做好啦,功成名就啦,你有了荣誉,有了地位,分了房子,发了奖金啦,这可是像“国歌”中说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是个最重要的时刻。 
  大凡没有经过“第三定律”培训的人,十有八九都会在大获成功之后得意忘形。你开始觉得飘飘然,觉得自己确实有点了不起,甚至很了不起!朋友们,这正是“第三定律”发挥作用的最佳时候,疗效最好的时候,必须进“急诊室”的时候! 
  “第三定律”的“定义”是:在你成功之后,你一旦觉得自己“了不起”,一旦觉得功劳全都是你自己的,你就注定要完了。 
因为有了这样的状态,你从此便洋洋自得,开始目中无人。你每天回忆成功过程中自己所付出的劳动和汗水,却忘记了你的成功是“天时、地利、人和”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特别是你容易“忽略”支持过你的领导,更不会主动去感谢他们。忘记了是他培养了你,给了你机会,给了你钱。你头脑一热,这些全都忘了。有的人,甚至还和你的领导争成果,争名誉,争地位。在你成功之后,坚决反对给你的领导也记上一份功劳,甚至还到“上边”告状,告你的领导沾了你的“光”(当然,我并不是说就没有爱抢功劳,想占便宜的领导)(笑声)。 
  “责人先责已”嘛!你想想看,事情虽然是你干的,可你少了领导的关心支持行不行?如果你的领导确实想“向你伸手”,想“蹭点”荣誉,你要想开点才行。你想想,你就是把全部的荣誉都赠给他,又有什么不可以呢?事情自有公论,他要的越多,在群众中失去威信失去的也越多。不要别怕别人占便宜,吃亏人常在嘛!这时候,你全都给了他,就等于把他推到了群众的对立面,等于把他放在了火上烧,他能长久得了吗?何况,从个人来说,他沾了你的光,他就等于“欠”了你!这样的领导“欠”了你的人情,他以后只好老老实实地替你办事了。你从被动转为主动,有什么不好呢?他只能占你一次便宜,不能占你第二次。可你从此就有了能力,打好了基础,本事在你身上,学问在你肚里,还可以不断出成果!有些朋友不聪明啊,真的不聪明,就是弄不明白这个道理(笑声)! 
  很多知识分子心胸狭隘,导致了他们处处斤斤计较,没有远见,没有豁达的心胸。这里,我想将我写的诗词中最得意的两句,拿来与大家共勉。就是一首《水调歌头?登歌乐山》中写的∶“今日有兴,天地恰与我胸宽。”这意思是说,登上了歌乐山,俯瞰重庆市的江河群山,感到自己立刻视野远大,胸襟开阔。其开阔的程度,简直就与这天地一样宽大无边(掌声)。 
  所以嘛,我们在“名利”面前要想开点,看淡点。金钱、名誉、地位都只不过是过眼烟云,真正有能力而且自信的人,根本犯不着去追求它,根本不必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来日方长,怕什么?你若真的目标远大,胸怀开阔,就应该先埋头把事情办好。办成一件事并不难,难的是一件接一件地办下去。社会和人民,不会让你永远当“无名英雄”的(其实当“无名英雄”更加心安理得!)一定会在适当的时候,把适当的名誉、地位送给你! 
我算是有了不少的荣誉和称号,可没有一件是自己申请的,更不是人情“照顾”的。事前,我的确都不知道。例如“全国劳动模范”,那是1988年4月20日国务院发的“红头文件”任命的。“文革”后的20年来,直接由国务院发文任命的全国劳动模范仅仅十个人。聂卫平和我都在其中。还有在1984年的“五一奖章”、“国家级专家”称号等,没有一个是自己伸手要的。都过了好久以后,才比较吃惊地知道了:“哦,真有这么回事?”(掌声)。 
“名利”这东西像健康一样,向任何人伸手都是要不到的,只有锻炼,坚持锻炼,艰苦锻炼,你不用要,它自己就找上门来了(掌声)。 
反过来,你越是要,就越得不到。因为事业成败,还涉及到做人。不能正确做人,就很难长时间把事做好。所以有很多很有才气天赋的知识分子,做完一件事之后,昙花一现,走向没落,开始崩溃,最后完蛋了。为什么?因为沉不住气,急功近利,结果处理不好人际周边关系。 
这“三个定律”,是我自己总结出来的。如果说我算得上成功的话,这就是我体会到的获得成功的经验之谈。(主持人插话∶就叫“王氏成功三定律”吧)(笑声)。 
  我相信,一个真正对中国文化、中国社会、中国体制有最深层次了解的知识分子,就一定会认为我说的有道理,甚至很有道理。在中国,你要是不遵从“王氏成功三定律”办事,你就很难成功。这正像不运用“牛顿力学三定律”,你的运动学、动力学方程式计算,就不会成功一样(全场鼓掌)。

  主持人:听得出来王永民教授非常的自信。其实,这倒让我想到,作为一位成功者,他所应具备的一个基本素质就是自信,相信自已,相信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能够成功。   好,听众朋友,那天去听王永民教授讲座的很多听众,大家从《北京晚报》上获悉:五笔字型发明人王永民教授又有了惊人之举,他新近发明了一种只用数字键便可输入汉字的全新的电脑汉字输入法--“数字王码”汉字输入专利技术。其实那天大家都是奔着“数字王码”去的,非常想了解王教授即将要推出的“汉字的网络时代的关键技术”,即“数字王码”是怎么一回事。那么好,在当天讲座的现场,王教授就责无旁贷又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向听众介绍了大家非常关心的“五笔数码”,这项新发明的背景知识和基本概念。

  王永民教授:外国人使用26个字母键的打字机,已经100多年了,掌握打字指法,像中国人拿筷子一样,几乎是人人从小就训练过的。但我们中国人没有经过一个“打字机时代”,便匆匆忙忙地进入了电脑时代。也仅仅是在使用电脑之后,社会化的打字指法训练才提到日程上来。然而,对绝大多数工作人员来说,小时候没练习,现在又没有时间补课,没有条件练指法。所以,用26个字母键打字,无论打汉字或是打英文,仍然是当前影响我国电脑应用的进程及其工作效率一个的重大难题。正当我们这个民族痛切感到双手操作26个字母键困难而无奈的时候,正当我们忙乎着从中小学起大力推动打字训练的时候,手机出现了,机顶盒出现了。人们要打字上网,一手拿着单据或护照,一手要打字的需求日益迫切。还有数不清的电子笔记本、PDA产品,也需要打字方便。在这些场合,你不可能将26个字母的标准键盘摆到面前操作。这类小产品或手机的尺寸,一共就手掌这么大,你再带个标准键盘来往哪儿摆?于是,能不能摆脱26个字母键?能不能仅仅用10个数字键就可以向电脑、向通讯设备输入文字信息,特别是汉字呢?就成为我国网络时代,数码时代对汉字输入技术提出的历史性课题。  将汉字编成数字代码,用数字输入的迫切要求,首先表现在通讯方面:电话机可以带上可输入汉字的数字键盘,具备汉字输入功能;传真机要带上一组数字键,甲端输入后,发出去,乙端就可以接收。就这样,新技术、新产品的出现,通讯领域中的需求,汉字数码输入技术便应运而生了,不生也不行了。 
  “数字王码”这一研究课题,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要求归要求,能不能还是个问题。汉字能不能用10个数字键,用一只手来完成输入,而且比较有效呢?这真是个问题。什么叫“比较有效”?只用一只手,要像“五笔字型”那样,达到我们举办的   “98年京城地区五笔字型汉字输入大奖赛”的第一名的成绩,即打10分钟,在错1罚5的规则下,平均每分钟输入293个字,数码输入当然做不到,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五笔字型”重点是要解决输入的速度问题,技术的核心是“编码的唯一性”,即重码特别少。而“数字王码”要解决什么问题呢?它要解决几分钟学得会,会写字就会用,不必培训的问题。数码输入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追求特别高的速度。你的3个指头打键,不可能赶上两只手10个指头打键。所以,五笔数码要解决的是“易学”的问题,“普及”的问题,是要重点解决只用一只手的3个指头,控制6到9个数字键,便可比较快地输入汉字的问题。在这里,我们输入汉字用的键数大大减少了,编码又不能太长,编码的“唯一性”也比五笔字型就要差得多。也就是说“重码”当然要比五笔字型多(五笔字型的重码,输入一般的报刊文章时,是万分之二的挑选率,也就是说,你打一万个字平均有两个字需要人工挑选一下)。但这种“多”,是相对五笔字型而言,在已知的数码输入法中,9键6码输入法的重码,依然是最少的。 
  应该说,非专业的操作员,比如在政府工作的公务员,银行、海关、财会系统的职员,每分钟打出50-60个字就是很好的了。在这些场合,第一位重要的是“易学易用”,第二位才是速度问题。当然了,速度也不能太低,像汉语拼音和“手写输入”那样,每分钟输入10到20个字,还得选字纠错,有什“效率”可言?汉字输入作为一种职业或工作技能,早晚也得进行“成本核算”。老板们也会算一算输入一个字,平均要开多少钱?一个人能干的活,为什么要安排三个人磨洋工?不计成本,决不是市场经济的作法。 
  同一个人发明了“五笔字型”之后,又发明了“数字王码”。是不是新的发明否定或取代了前一个发明?不少朋友这么问我。这里有一个比喻,可以形象地说明“五笔字型”与两种“数字王码”输入法的关系。如果说把“五笔字型”比作飞机的话,今天向大家提前披露的“数字王码”输入法,就相当于自行车和汽车。“数字王码”是适于普及的、走向民间的,速度不特别高,但也决不算慢的输入法。应该说“五笔字型”和“数字王码”的理论体系是一致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共同点∶这两项技术是同一个人发明的(掌声,笑声)。这就是共同之处。 
  其不同之处是∶速度不一样,用户对象不一样,使用范围不一样,重点应用的领域也不一样。 
  那么“五笔字型”与“数字王码”能否“和平过渡”呢?答案是肯定的:“能够过渡”。学会“数字王码”的人,我敢保证学习“五笔字型”会学得很快。因为“五笔画”的概念和代码你已熟悉了,再学习掌握“五笔字型”的5个区25个键位的字根非常容易。而且,你会比一般人打得快。因为你至少有一只手的三个手指已经灵活了。学习“数字王码”之后,你会发现,其编码规则,如“取首笔及末笔画编码”等,与“五笔字型”也是相近甚至相同的,它们属于同一个“王码”体系。 
  反过来,学过“五笔字型”的人再学“数字王码”,情况又是如何呢?那简直就是易如反掌的事,五分钟你便能听明白,10分钟便可上手,这是已经被许多人加以证实了的。 
  至于学习“五笔字型”的人,有没有必要再学“数字王码”,那倒是一个“艺多不压身”的问题。依我看,除非你想把自己培训成为“数字王码”的教师,或者你本身就在“数码环境”下工作,否则,熟练掌握“五笔字型”的你,真的没有太大的必要再学“数字王码”!(其实,你只要看几眼,就自然而然地会了,无所谓学与不学。) 
  书归正传。我们再说,“数字王码”到底有什么“本事”。我现在告诉大家,“数字王码”的“本事”大得很∶只用6个或9个数字键,不管多么复杂的字,不管多长的词汇,最多只打6下键。“数字王码”有两套各自独立的技术方案。尽管用数码键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但是我们知道,我们同处于从小没有经过汉字输入技术培训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为了降低起点,为了让对于“编码”和“输入”几乎“一无所知”的人也能很快上手,我们设计了两套“数字王码”输入法,作为从低到高的两阶段。 
  第一个阶段叫“6键6码”输入。什么“6键6码”?顾名思义,这是一个仅仅用6个数字键,任何字、词都最多打6下键,便可以独立使用的输入法。在座的各位朋友,我看大家用这个方法,每分钟打40-50个字,反正比写字快得多,就已经足够了。好学不好学呢?我敢说,目前还没有一个笔画字形的输入法在“易学”和“效率”这两个方面,同时可以与之相比。应该说,你只要会写汉字,只要懂得汉字的笔顺,就应当会用,规则只有3条。这是第一种方法。 
  还有一个比“6键6码”效率高的方法,汉字编码的唯一性相当好,重码也更少,效率也更高。这就是“9键6码”输入法。用这一方法,无论多么复杂的字和多么长的词,最多也只打6下键,即只有6码。输入文章时,平均每个字打4下键左右。这一方法是在“6键6码”方案的基础上,把7、8、9三个键也用上了。而且在9个数字键上,设计了十来个最常用的组字部件,如人、艹、纟、氵、日、土、心等。多用了7、8、9三个键,编码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编码空间大了,编码的“唯一性”就强了,重码就少多了。这就好像中国人两个字的人名特别容易重名,如果名字都改用4个字甚至6个字,如弗拉基米尔,小山正四郎,那重名就很少了(笑声)。 
  “9键6码”方案的唯一性达到什么程度呢?在国家标准的6763个字里面,如果一次可显示5个字的话,只有20个字在输入编码以后,第一屏显示不出来。也就是说,99.7%的字,输入编码之后,都会显示出来。出来几个?决不是出来几十个。如若输入一个码,出来几十个字,这个输入法还算有什么“本事”?昨天晚上公司的技术人员都在加班设计简码和词汇,等这项工作完成之后,我们敢保证有80%以上的汉字是“一个码一个字”,没重码。在输入日常文章时,加上词汇输入,就跟“五笔字型”很接近了。每分钟输入80到100个字,应当不成问题。现在王码公司的职员,就有人每分钟能输入80个字。(注意,三个指头的指法也非常重要!编码再好学,你的指头不听使唤,谁替你打键?) 
  朋友们很关心,说“9键6码”、“6键6码”,既然是一项“新的发明”,既然它如此好学而有效,在学术上,它有没有个像样的“理论”作为后盾或基础呢?当然得有“理论”嘛,没有“理论”的发明只能是“瞎猫逮着死耗子”!这是我另一个“突发奇想”,一不小心捅破一层“薄纸”,却极有价值的“理论”。 
  这个“理论”其实非常简单,几乎就相当于我们上边讲过的突破输入简体繁体的难题时,使用的那个“Caps lock”大小写转换键一样,也是一张最薄的纸,一捅就破!但谁去“捅破”这张最薄的纸,不能靠运气,只能靠勇气和才气(笑声),要经过多少次“山穷水尽”之后,契而不舍,仍“硬着头皮”向前拱,“运气”才能优先被你碰到。等你把那个难题的上下左右弄得滚瓜烂熟了,快把那一层一层的障碍琢磨透了,磨得快“透明”的时候,或者是你而不是别人“首先”看到快“透明”了,你冲上去,就可能在科学事业上有所建树,甚至“划出一个新时代”(热烈掌声)。 
“6键6码”、“9键6码”,作为一项发明,它在文字学、编码学两个学科交叉处的重大理论突破在于,首创了把96%以上的“合体汉字”一分为二,分成“首部”和“余部”,然后两个部分再分别取码的“理论”。 
  也许你会问,汉字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开始,不是早就有了“部首”吗?王永民先生你的“首部”和“部首”是不是一回事? 
关键正在这里。根本不是一回事!这就跟“牛奶”不等于“奶牛”一样。 
  你想啊,“思想”的 “想”的“部首”是什么?是“心”,“心”在“想”的下边,它是这个字的“部首”;但“心”在“想”这个字里,不能是“首部”,因为“首部”是将合体汉字“一分为二”之后,包含有“首笔画”的那个部分!“想”的首笔画不在“心”上,所以,“心”就不叫“首部”,只能叫“部首”。 
  我们还是将“首部”下个定义吧!什么叫“首部”呢?合体汉字中,经“一分为二”之后,包含有第一个笔画,又是连续写成的那一“块”叫“首部”。 
  要确定“首部”,只须对合体字,要么“左右一刀”,要么“上下一刀”,通分为两部分。含首笔画的那一“部分”,就叫“首部”,且不管这一个“首部”有多大。 
  比如有一个字“戆”念“zhuang”,赣州的“赣”下面加个“心”。从什么地方入手,才能把这个字“一分为二”呢?那只有从“心”的上边下手。于是好了,“心”上边的“一大块”居然是一个“赣”字,那么整个“赣”字,虽然多达21个笔画,它也是“首部”。注意啊,千万不能叫“部首”。这个“戆”字的“部首”还是“心”,明白了吧。 
  为了便于在坐的朋友学会“数字王码”,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取码规则”。这项规则,只是对取码方法作了一个小小的规定: 
只要是“首部”,不管它多大多小,多少个部件,多少个笔画,取码时(即敲键时)只取它的第一个笔画和它最后的那一个笔画。 
你不妨看赣州的“赣”,它一旦在“戆”字里当了“首部”,在“9键6码”情况下,我们就只取它的第一个笔画“丶”和“贝”的最后边那个“八”;在6键6码情况下,第2个码更可以简单化为“贝”的最后一笔“丶”,这样,“首部”的“任务”就完成了。 
  无论多么复杂的“首部”,最多只取首尾2个码,这就使得包含有几十个、几百个字的“大部首”辖下的汉字,不会因为部首的笔画多,“白打”了许多下还进入不了“情况”,使得禾、木、虫、足 、钅、鱼等,组字较多的“大部首”,不必把笔画打完,只“取其头尾”两个笔画,大跨一步,就进入了某个“部首管辖下”的专业汉字领域了。 
  例如,汉字中“鱼”有几百“条”之多。若按全笔画输入,得打8下,才能进得了“鱼塘”,开始分辨各种各样的“鱼”。现在好了,只要打“鱼”的第一个笔画“丿”和最后一个提笔画“”,也就是只打“31”,就可以大步径直走进“鱼塘”! 
  如果总码长是6的话,“首部”2码之外,还可以有4个码。在6键6码情况下,其编码容量是6的4次方,共计1296个可能性;在9键6码,是9的4次方,共计6561个编码的可能性,用这么多的可能性,来区分几百条“鱼”,还会有太多的“重码”吗? 
  剩下的问题是,什么是“余部”呢?更简单!合体字经“一分为二”后,“首部”以外、剩余的那个部分,统统叫“余部”。“余部”的取码规则,也非常直观简易。 
  “余部”不像“首部”那样常常“辖管”许多个字,而是千姿百态,结构相同者不多,除了“心”字底、“阝”旁之外,都成不了“大户头”,所以容易区分。 
  我们规定,“余部”不管多大,不管有多少个笔画或部件,至多取其最前边的3个及最后1个单笔画(或键元)。 
  “键元”是组字能力比较强,优选出来、直接放在数字键上的笔画结构。如在“9键6码”编码方案中:王、土、心、氵、纟、口、十、八、人、日、月等,都是“键元”。 
  “首部”最多取2个码,“余部”最多4个码,一个汉字最多6个码,这就是“数字王码”输入法的“编码规则”。 
对于词汇输入,更快更方便。任何一条词汇,最多输入6个码。 
  “数字王码”输入法,不但可以输入汉字,还可以输入大小写英文字母、数字、标点符号等各种各样的字符。万变不离其宗,反正就只使用10个数字键和2个符号键。 
  想想看,仅仅使用6-9个数字键,就能够以相当的速度输入汉字和符号――左手拿着文稿或卡片,拿着单据或护照;右手打键输入,这是一种多么优雅崭新的工作状态! 
  还有一点不得不介绍。如果说当年发明“五笔字型”,使得汉字居然能够在字母键上快速输入,突破每分钟100字大关,曾使世人惊叹唏嘘的话,那么,今天我们要郑重宣布:在数字小键盘这个“方寸之地”上,在手机和电话机的拨号键上,汉字可是真的要返老还童,大放异彩了!原因是用数字键输入英文太不灵(掌声)!想想看,把26个字母摆在数字键上,怎么能放得下?于是洋大人们也很聪明,他们把“abc”放在数字键“2”上,把“mno”放在数字键“6”上, 把“wxyz”4个字母放在数字键“9”上。 
  好了,就算你打汉语拼音,比如Zhang吧,“Z”打4下“9”,“h”打2下“4”,“a”打1下“2”,“n”打2下“6”,“g”打1下“4”。算起来,一共打10下键才能输入一个拼音Zhang。什么“Zhang”?不知道!因为即使是在常用汉字中,“Zhang”的同音字也有40多个。于是,你必得不断地“翻页”,再打三五下键,才能找到你要的“璋”。总共算下来,要打15下键才行。可见,用数字键输入字母,没戏了(全场笑声)。 
可我们用“数字王码”,任何一个读“Zhang”的汉字,不管认不认识,只要打4到5下键就可以送上屏幕,效率至少比英文高出2-3倍!别小看这个2-3倍,这可实实在在的是我们中国文字,在数字键盘上无敌天下的巨大优势(热烈掌声)! 
  我们因为“五笔字型”的发明和应用,对一些人士要判定汉字“死刑”的“滔滔宏论”早已不屑一顾,事实早已证明,汉字并没有被关在电脑时代的大门之外; 
  今天,我们可以高兴地说,以“数码输入”为特征的汉字输入技术的二次革命,已经拉开大幕。仅凭中国人自己开发了“数字王码”技术这一事实,我们便可以自信而自豪地预言:汉字在数字键盘上的输入效率,要大大地胜过英文,汉字在数字键上大有作为的时代到来了!(长时间热烈掌声)!

  主持人:听众朋友,正像王永民教授所介绍的,“数字王码”的重要理论突破在于,把96%以上的合体汉字“一分为二”,分为“首部”和“余部”两个部分。注意,“首部”不是“部首”。具体的取码规定是这样的,就是“首部”不管有几个笔画,不管有几个结构部件,只取“首尾”两个码;“余”只取前3个与最后一个码。看来,这种方法的确是非常容易,效率也很高。所以王永民教授才非常自信地认为:“数字王码”会继“五笔字型”之后,更大规模地进入家庭,进入学校,走向机关。 
  好,听众朋友,把成千上万个汉字压缩到十个数字键上,我们可以想象对王永民教授而言,其难度不亚于当年发明“五笔字型”。正所谓“有志者,事竟成。”在网络时代到来之际,王永民教授又一次建立了全新的数字编码理论,并完成了实用的方案设计与软件开发,这是值得庆贺的。我们期望“数字王码”也能和“五笔字型”一样,为我国的电脑应用和科学事业做出历史性的贡献。并与“五笔字型”相辅相成,优势互补,成为汉字输入技术的一套全面解决方案。 
  好,听众朋友,收听了这几期《与成功者对话》,不知您是否有这样的体会,就是“成功”始终是一个“过去时”,因为生活总会不断地出现新的问题。成功的时刻,在新的问题面前总会成为过去。而另一方面,“成功”好像又总是一个“将来时”,目标总是有待于在将来实现。那么,这个“成功”的过程,照王永民教授所说,就是不怕失败。我想这不仅仅是王永民教授一个人的观点吧。

(本文根据2000年5月8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前沿话题〉特别节目中,王永民教授的即席讲话录音整理)

教材视频

联系我们

唯一正版王码,一切知识产权归王码公司所   备案号:京ICP备1004859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