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灵感”的对话

王永民发明“五笔数码”的故事

1.王码的“最高机密” 
当“只用数字键、单手打汉字”的“五笔数码”汉字输入技术推广开来,当包括专家学者在内的各界人士对这项发明的奇思妙想赞叹不已,当这项发明一下子被戴上“汉字输入技术的一次革命”、“全世界华人的福音”、“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原创性发明”等荣誉花环的时候,人们好奇地想知道,这位研究汉字输入技术长达24年之久的王永民教授,是怎样发明五笔数码的,那“一听就懂,一用就灵”、将汉字“一步到位”数码化的诀窍,是怎样被他找到的。 
听说五笔数码的技术核心—“首部—余部”取码法,源自一个灵感。记者便带着更多的好奇,专程拜访了这位发明家,想直接从他那智慧的大脑里掏出一些“最高机密”。 
(以下根据谈话录音整理)

2.用户的发动 
记者: 王教授,五笔数码和五笔字型的发明过程,有何不同? 
王教授: 五笔字型的发明,是一个长达五年,逐步精雕细刻的漫长过程,像是把一根铁杵磨成针;而五笔数码的发明,严格地说,是指五笔数码的重大理论突破,却来自一个灵感! 
记者: 王教授,作为科学家、发明家,您也相信“灵感”?这是不是有点“玄”? 
王教授: “灵感”并不玄。当你对某一件事长久地百思不得其解,长久地寝食皆废,天天“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你很可能在一个特定的场合,发现你的问题和困惑,在某一时刻与一个特别的事件有些雷同、相近,或存在逻辑、哲理上的联系。这时,你的大脑会突然闪亮,会一下子冒出智慧的火花!你会骤然发现:这不就是那个“困惑”吗?这不就是打开那把锈锁的钥匙吗?怎么会这么简单,这么明白!可是以前为什么就那么傻,死活也想不出来呢?这就是“灵感”! 
记者: 有意思!那么“五笔数码”的灵感从何而来呢? 
王教授: 这灵感来源于天地之间。1998年秋,我从北京海关出境到新加坡去。过海关通过安检时,一位小姐看了我的护照立刻站了起来,说:“王教授,见到您真高兴,请给我签个名吧!”我也很高兴。 
“你会五笔字型?” 
“当然啦!” 
“一分钟打多少字?” 
“我要是用双手打,一分钟能打120个字,要不然能在这儿上班?” 
“那你用双手打好了。” 
“教授,您看,一手拿着护照,一手要打字,怎能打得快?您要是再发明一种用数字键、单手打汉  字的输入法该多好!” 
“啊!这不容易!我研究好几年了,至今还没有突破。” 
记者: 后来呢? 
王教授: 那位小姐说,您还能研究不出来?谁信! 
记者: 这应该是用户的呼唤! 
王教授: 是!对我来说,这更是一次发动。我由此下决心加快进度,一定要解决用数字键打字的问题。你知道,说着容易,其实这是一个并不比发明五笔字型轻松的难题。

3.过河卒子不回头 
记者: 为什么用数字键输入更加困难呢? 
王教授: 用26个字母键输入成千上万个汉字,已属不易,被称作是“举世称难”。你想吧,要用10个数字键输入同样多的汉字,岂不是更难?更不容易? 
记者: 就没人研究过吗? 
王教授: 多少年来,也曾有过一些把汉字“数字化”的设计。要么不好学,要么是重码太多,总得来回翻页选字,根本不是“编码法”,而是“选字法”。效率低,不便应用,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道难关。 
记者: 您是不是情急之下,返回公司,不出国了? 
王教授: 没有,我已过关,过河卒子不回头,上了飞机。那天座位比较空,我一个人占用3个座位。打开电脑,摊开资料,开始向“汉字数码化”进军了。空中小姐见我这老学究满头大汗,一会儿送水,一会儿送毛巾。可我在飞机上紧张地工作了五个半小时,仍然见不到“柳暗花明又一村”,仍然找不到一种能简单地将汉字编成数码的方法。累极了,告一段落算了。

4.五个半小时白忙乎 
记者: 困难在哪儿呢? 
王教授: 你想一想,汉字中“”字旁的字有上百个,鱼字旁、竹字头、虫字边的字都是几百个,传统的办法是按部就班地,挨个儿顺序输入汉字的每一个笔画。你看!光一个“鱼”字边就有8个笔画!你打了8下,才刚刚走到“鱼塘子”边上,“塘子”里边有200多条鱼,要你去编号区别,还得打多少下键?平均没有十几下,找不到你要的“鱼”!这就是抓“鱼”的困难啊,这就是汉字数码化的困难!而且,绝大多数汉字,都带偏旁部首,也都得打好多下才找到“感觉”,进入“情况”! 
记者: 那您怎么办呢? 
王教授: 我真的也没办法。这一时刻我对汉字的数码化,几乎失去了信心,差点认为这是一个癌症。你想嘛,20多年来,多少学者专家,都并非等闲之辈,却没人能解决它,没有办法突破它。王永民啊,王永民,你不甘心?歇着吧! 
记者: 垂头丧气了,是吗? 
王教授: A型血的人是不轻易认输的。直到晚8点半钟,广播说飞机开始下降了,我欲罢不能,怅然若失。我拉开窗帘,将脑袋靠在冰凉的玻璃上降温,使劲地睁大眼睛向飞机外边望去。累啊!想消除一路的身心疲劳,低头弯腰五个半小时,得舒展一下了。向谁诉说呢?我王永民白忙乎了!

5.灵光闪现 
记者: 您看到了什么? 
王教授: 我向飞机外边望去。上边是满天星斗,下边是新加坡的一城灯火。飞机在哪儿,什么高度,我不知道!我,王永民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反正只看得见天上和地下,天地之间什么都虚幻了,都不存在了!就在这时,头脑中一个灵光闪现出来,啊!这不就是一条硕大无比的“鱼”吗?只看见“上边”和“下边”,中间啥也看不见!我激动得突然站了起来,空中小姐赶忙让我坐下。 
记者: 慢点!我的心快蹦出来了,您想到了什么? 
王教授: “鱼”字取码的问题,一下子被解决了,能不激动吗? 
记者: 到底怎么回事呀? 
王教授: 看啊!一个灵光闪现在大脑,飞机窗外的景象提示了我,只能看见“最高处”和“最低处”,别的都无关紧要了。这不正是告诉我,对于“鱼”字旁来说,应当抓住它的头、尾两笔,也就是第一笔和最后一笔吗?别的都无所谓了,都可以丢弃了吗? 
记者: 我还是不明白,“鱼”字的编码怎么啦?什么是鱼头、鱼尾,只要两笔? 
王教授: 是这样,以前我们打8个笔画才能输入一个“鱼”字旁,才能走到“鱼塘子”边上;现在,只要鱼头和鱼尾,即“鱼”的第一笔和最后一笔,一共两笔,只用两步,就跨到“鱼塘子”边上了。这就有效地减少了击键次数。只要把“鱼”字旁以外的“剩余”部分,也打上“头、尾”几下,就可以给所有“鱼”字旁的字编个“数字代码”,“抓两头带中间”,是不是快多了?

6.首部头尾取两码 
记者: 真是妙得很啊!那么别的汉字呢? 
王教授: 其它汉字也一样,凡是可以“一分为二”的字,都先“一刀两段”,分成“首部”和“余部”,“首部”不管多大,都只要“天上”(第一笔)和“地下”(末一笔)两个码。这就使得汉字的编码大大简化,易学易用。这正是五笔数码的关键,是技术核心。没有“首部只取头尾两个码”这个发明,就没有五笔数码。 
记者: 请您举个例子吧,“鱼、”作为“首部”时,它们的编码是什么? 
王教授: “鱼”的第一笔是“丿”(代码3),最后一笔是“一”(代码1),“鱼”作为“首部”时的编码,就是31;“ ”的第一码是“口”(代码6),最后一笔是“ ”(代码1),“”作为“首部”时的编码就是61。 
记者: 啊!太简单了。那么“首部”以外呢? 
王教授: “首部”以外剩下的部分叫“余部”。“余部”好办,也是只要“天上”和“地下”,只取最高处的前3个和最低处的1个,最多4个,立马搞定。 
记者: 一个汉字,总共最多要打几下呢? 
王教授: 不管多么复杂的字,“首部”最多2下,“余部”最多4下,总共最多只编6个码,打6下键。这是可以从汉字的方块图形上直接观察出来的一串代码,可以说,这是“一步到位”,十几分钟即可学会的将汉字“数字化”的方法,以前是没有的。不夸张地说,无论是谁抓住了这个灵感,都会竖起一座里程碑。 
记者: 啊!太棒了!五笔数码的技术核心,居然是得益于一个灵感!请问,您发明的“首部”和大家常说的“部首”,有什么不一样呢? 
王教授: 这就好比“牛奶”和“奶牛”,不是一回事。把汉字“一分为二”后,包含首笔画的部分叫“首部”,例如“想”的“首部”是“相”,而“想”的“部首”却是“心”。 
记者: 像“成、我”这样不能“一分为二”的字呢? 
王教授: 这样的字叫“整体字”,也是只取两头:取最前边的4个和最后边的1个笔画。

7.灵感和两个“贝壳” 
记者: 啊,明白了,我已经完全学会了。反正都是“只要天地两头”,不要中间。您能不能介绍一下,这个“首部两头取码”的“灵感”,有没有科学根据呢? 
王教授: 当然有的。灵感实际上是一瞬间发现了事物深层的联系。“首部头尾取两码”的科学根据就是:汉字结构的“一分为二”,完全符合《易经》认为世间万物都是阴阳两部分的学说;另外,只用“首部”的“头、尾”两个码,“抓两头带中间”,只提取有效信息,既节省了击键次数,又合理地分配了“编码空间”。所谓分配“空间”,就像是把江浙的大部分人口迁移到新疆一样,使人口分布均匀。编码学中,要尽可能地离散编码,要充分地利用空间,又要尽量地减少码与码“顶牛”(重码)的可能性,这叫做合理分配“编码空间”。 
记者: 照这么说,这么一项重大的理论突破,竟然如此简单:一分为二,首部余部,头尾取码!简直就像是一张最薄最薄的纸,多少能人,多少学者,这么多年来,为什么就没有别的人捅破这张薄薄的纸,偏偏又叫您遇上了、捅破了呢?难道您发明了五笔字型还不够伟大吗? 
王教授: “伟大”谈不上。在科学的大海边,绝大多数人一辈子也捡不到一个贝壳,我无非是碰巧捡了两个而已。我之所以能“碰巧”,直接地说,是那天晚上,在新加坡上空的飞机上,得益于那个突然闪现的“灵感”。实际上,应该说是在我20多年为汉字寻找出路、20多年不甘心汉字落后的探索研究过程中,流的汗水太多了,居然把许多人从旁边走过无数遍,却不以为然的那张“最薄的纸”给湿透了!于是见到了光明,于是跨进了汉字数字化的新世界。

8.灵感与天才 
记者: 啊,实在太精彩了!假如那天,您要是没有去新加坡呢? 
王教授: 幸运之神总喜欢拥抱忙碌的人。如果那天呆在家里打麻将,也许汉字直到今天还在数字键之外兜圈子。 
记者: 那天,如果您不是夜间到达,看不到“满天星斗”和“一城灯火”呢? 
王教授: 灵感不会处处有,她往往在某个特殊的场合才会露面。 
记者: 什么时候才可能出现灵感呢? 
王教授: 在你对一件事长期深思熟虑,却一筹莫展中,偶尔放松的时候。 
记者: 谈论“灵感”是不是有点“事后诸葛亮”的味道? 
王教授: 怎么会呢?灵感是智慧的火花,她只点燃做好准备又有相当温度的燃烧物,而不会点燃冰冷的石头。 
记者: 您有多少项发明? 
王教授: 小时侯鼓捣的花样不算数,正式的发明有30来项! 
记者: 有多少项来自灵感? 
王教授: 至少有三分之一。 
记者: 您认为什么样的人可以得到灵感? 
王教授: 灵感之神喜欢“男子汗”,她只青睐愿意流汗甚至流血的人。而且只有百折不挠、如痴如迷、特别专心的人,才不会错过她瞬间即逝的灿烂一笑。 
记者: 已有人说,您是个天才的发明家,您怎样想? 
王教授:天才出于勤奋,聪明在于积累。《辞海》说“天才”是指“有特殊智慧和才能的人”。不管别人怎么评价,如果有谁接受这个美誉,那就别说“天才”,恐怕他连“聪明”也算不上。“天才”好像只用来评价前人。一个活着的人被誉为“天才”,对他自己来说,无论如何都不是一件好事情。

(注:文中的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教材视频

联系我们

唯一正版王码,一切知识产权归王码公司所   备案号:京ICP备1004859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56号